2月9日,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集团与两家央企几乎同时发布公告,称间接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组事项。尽管公告未明确提及彼此为重组对象,但资本市场迅速反应,东风系、长安系上市公司股价集体涨停,市场普遍解读为两大汽车巨头的合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。
此次“重组传言”并非偶然。2024年以来,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,中央企业需通过“战略性重组+专业化整合”提升核心竞争力,尤其在新能源领域需加速突破。数据显示,2024年长安与东风合计销量达516万辆,如果合并,总销量将超越比亚迪,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,并跻身全球前五。
全球车市的成熟史
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
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史表明,大规模整合是汽车市场成熟的标志。
过去的七八十年间,美国“三大车企”(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)曾通过不断重组,把当地数十家车企“分而食之”;欧洲大众集团通过收购,在一家集团下形成了多品牌矩阵;日本车企在泡沫经济后加速联盟化(如雷诺-日产-三菱)。
反观中国,到2024年底,仍有超百家车企参与“价格战”,行业持续陷入低附加值内卷。此次若长安与东风合并成功,能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集约化的关键转折?
“合并后,新集团年销量超500万辆,采购议价能力、研发边际成本、供应链掌控力均显著提升。”我市一家车企采购部主管向记者表示,例如,双方与头部供应商的电池采购合同可统一谈判,成本降幅或达15%-20%。此外,长安的东南亚与东风的欧洲出海渠道可能加速整合,助推双方“出海”。
实际上,对于目前的态势,长安早有预判。早在2022年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曾公开表示,随着新能源数智汽车的加快发展,到2025-2027年,或将有80%的中国汽车品牌“关停并转”。
某投行汽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也显示,未来5年,中国车企将缩减至20家以内。
业内人士预测,此次重组实现后若效果尚佳,可能引发一汽等央企跟进整合,从而倒逼行业洗牌,推动资源向头部集中。
合并不是终点,而是新竞争的起点。在采访中,众多业内人士纷纷表达期待,希望通过高质量重组,为中国汽车产业开辟一条“规模优势+创新驱动”的双轨发展路径,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次。